第181章 夜论复套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在固堤店一行,在赵期昌看来只是个消遣,他自诩志存高远,自然看不上这点乡野之争。不管那些士绅是真心还是假意为他排查祸首,他一点都不在意。反正,这一趟跑了后,这流言也就散了,自然也达成了他的本愿。
至于是否被人借势利用,又无损失什么,也无须在意。搁在以前被人利用了,他还会凑上去讨一份该得的出工费。至于如今,他看的是国朝大事,准备在国朝大事变动中押宝,自然没心思也没精力去搞什么蜗角之争。
兴许这也是宰相肚中能撑船,将军额前能跑马的说法来由,不是真的心胸开阔了,而是注意力不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
返回军营,赵期昌开始处理积压的公文,本部军文纷纷过目后用印,然后该送呈都司府的送过去,该给贾应春、朱应奎的也分门别类,待一切弄完后派人送达就行。
然后是五封外来公文,都司府派来一封,只是例行询问清查奸细进度;朱应奎一封询问的是军中情况,他担心捕倭军农忙时出动会引发军士不满,怕赵期昌压不住阵脚;贾应春也是一封公文,说是明日正午就能抵达潍县,并提及前头许诺的二百匹良马,说是等他过来亲自去询问,让赵期昌安心,也给所部军士解释解释。
也是一样的,贾应春担心赵期昌压不住忧心农忙的军士,许诺的二百匹马是拨付给捕倭军账目上的官马,归属权不在个人手里,可使用权基本上是一辈子都跑不了了。这批马资质再差,那也是能用作耕地的驽马,这个承诺能消解很多军士的抵触心理。
益都马场那边做事一向磨蹭,这种做事速度各处衙门也都适应了的。唯独军队不好以马场办事风气为理由进行搪塞,毕竟眼前是农忙时军士本就不满,再者人人也担心撤军后承诺作废。如果短期内弄不来这批马,贾应春认为捕倭军有极大的可能会哗变。
大明朝的军队,哗变是一种正常的与上峰打交道的手段。军心如此,真因为各衙门配合问题而引发哗变,那赵期昌不跟着闹,保持中立已经是难得的诚意了。
军队哗变,听着很恐怖,实际上大明朝的军队哗变纯粹是活不下去了才干的。不像其他朝代那么凶猛,一哗变就用主将的脑袋来祭旗。文官之所以惧怕哗变,原因就是很多的哗变军队不去杀人,而是成建制的围堵城池或封锁道路,或冲进去逮到人就勒索,少到三五文,多到几百文,跟叫花子似的。
一有哗变,文官这边还担负着治军不力之罪类似于渎职以及军队滋扰民生的帽子都将扣到文官头上,若追查根由查出粮饷毛病之类的,轻的罢官,重的砍头,甚至弃市暴尸,家眷充入教坊司之类的。
而军中将领也会被清洗一批,根据对方实力,有选择的杀掉一小部分,罢职一部分,再降职一部分,只要活下来的手里还有家丁或威望高人脉广,基本上还是充任事官,以白身或戴罪之身留任军前。
看看大明朝的武将资料,有五分之一及更多的将军有这类夺职、充任事官听候军前效力的屡历。所谓的事官,就是没有本职、没有品级的管事军官一词合并。而军官一词,国初就有了。
至于为什么哗变后,文官要背最大的锅……实际也简单,随着朝政变更,在朝野看来军中已无多少真将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在固堤店一行,在赵期昌看来只是个消遣,他自诩志存高远,自然看不上这点乡野之争。不管那些士绅是真心还是假意为他排查祸首,他一点都不在意。反正,这一趟跑了后,这流言也就散了,自然也达成了他的本愿。
至于是否被人借势利用,又无损失什么,也无须在意。搁在以前被人利用了,他还会凑上去讨一份该得的出工费。至于如今,他看的是国朝大事,准备在国朝大事变动中押宝,自然没心思也没精力去搞什么蜗角之争。
兴许这也是宰相肚中能撑船,将军额前能跑马的说法来由,不是真的心胸开阔了,而是注意力不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
返回军营,赵期昌开始处理积压的公文,本部军文纷纷过目后用印,然后该送呈都司府的送过去,该给贾应春、朱应奎的也分门别类,待一切弄完后派人送达就行。
然后是五封外来公文,都司府派来一封,只是例行询问清查奸细进度;朱应奎一封询问的是军中情况,他担心捕倭军农忙时出动会引发军士不满,怕赵期昌压不住阵脚;贾应春也是一封公文,说是明日正午就能抵达潍县,并提及前头许诺的二百匹良马,说是等他过来亲自去询问,让赵期昌安心,也给所部军士解释解释。
也是一样的,贾应春担心赵期昌压不住忧心农忙的军士,许诺的二百匹马是拨付给捕倭军账目上的官马,归属权不在个人手里,可使用权基本上是一辈子都跑不了了。这批马资质再差,那也是能用作耕地的驽马,这个承诺能消解很多军士的抵触心理。
益都马场那边做事一向磨蹭,这种做事速度各处衙门也都适应了的。唯独军队不好以马场办事风气为理由进行搪塞,毕竟眼前是农忙时军士本就不满,再者人人也担心撤军后承诺作废。如果短期内弄不来这批马,贾应春认为捕倭军有极大的可能会哗变。
大明朝的军队,哗变是一种正常的与上峰打交道的手段。军心如此,真因为各衙门配合问题而引发哗变,那赵期昌不跟着闹,保持中立已经是难得的诚意了。
军队哗变,听着很恐怖,实际上大明朝的军队哗变纯粹是活不下去了才干的。不像其他朝代那么凶猛,一哗变就用主将的脑袋来祭旗。文官之所以惧怕哗变,原因就是很多的哗变军队不去杀人,而是成建制的围堵城池或封锁道路,或冲进去逮到人就勒索,少到三五文,多到几百文,跟叫花子似的。
一有哗变,文官这边还担负着治军不力之罪类似于渎职以及军队滋扰民生的帽子都将扣到文官头上,若追查根由查出粮饷毛病之类的,轻的罢官,重的砍头,甚至弃市暴尸,家眷充入教坊司之类的。
而军中将领也会被清洗一批,根据对方实力,有选择的杀掉一小部分,罢职一部分,再降职一部分,只要活下来的手里还有家丁或威望高人脉广,基本上还是充任事官,以白身或戴罪之身留任军前。
看看大明朝的武将资料,有五分之一及更多的将军有这类夺职、充任事官听候军前效力的屡历。所谓的事官,就是没有本职、没有品级的管事军官一词合并。而军官一词,国初就有了。
至于为什么哗变后,文官要背最大的锅……实际也简单,随着朝政变更,在朝野看来军中已无多少真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