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宗族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余下的在大堂,吃喝去吧。”
“恭送老爷,大房(三房)老爷。”
已经分流的两拨家丁抱拳行礼,赵鼎明引着赵期昌去后院赴私宴,却是长叹一声:“老三,这七丁二十口,就交给你了。”
赵期昌抿嘴点头,神情沉重:“大兄放心,咱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他们。不会坏了老赵家名声。”
他今天也是长见识了,交易人口的场面实在是让人心里复杂。
赵鼎明还是忍不住一叹:“没法子,家里地十二顷,店里买卖也不景气。白养着会将一家子拖垮,又不能不管他们的死活。反正,咱是交给你了,这睡觉也能踏实一点。”
家生子终究是一个问题,白手起家的人最缺的就是可靠忠心的家生子。如他这样家中产业不上不下,赶不上家生子的增长速度,只能把人放出去。
可现在,没有地的人,日子真过不下去。给别人当佃户,日子因为家生子的原因,也被人看作养不熟的白眼狼,也不好过。
把人交一部分到三房,赵鼎明也是没法子的法子,只希望祖宗庇佑,让这个小孽障在白石墩扎稳脚。只要扎稳了,他还要再分割十余户过去。
毕竟,年青一辈即将成婚,意味着家生子规模会平白翻两倍多。而他守着老本,真养不过来。这还没算他家稍稍外围的佃户,整体下来赵鼎明也就家丁三十户,加上佃户总共百余户的规模。
后院,赵鼎明的一大一小两名妾室对赵期昌施礼:“妾身拜见三房叔叔。”
终究是妾,赵期昌也只是拱拱手,随后是待嫁的芸娘上前施礼口呼叔父。
赵鼎明的正妻早亡,花钱为嫡子弄了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如今在北京城混。除了夭折的几个孩子与那个跳井的外,就剩下芸娘一个。感觉血脉单薄,几年前又纳了个妾。
后院主房,这是赵期昌记忆中第二次来,首次是跟着家里人来的。他记得很清楚,三房与大房老一辈似乎有冲突,但三房老一辈集体遇害,旧怨也就散了。
赵鼎明的妾室、女儿分别为赵期昌敬了一杯酒后,就去了屏风后面用餐。毕竟不是正室,若是正室在,也就能上厅堂用餐。
酒过三巡,赵鼎明开始做最后的嘱咐:“老三,如今你也算立业了。白石墩是什么样的地方,想来你也清楚。昨日戚掌印照顾你,许了你十顷军田。这东西不能当真,没用。”
赵期昌嚼着鲜嫩鱼肉,咽下:“兄长的意思是,军屯走不通?”
“其他地方可以,解宋营、刘家旺那一片行不通。沿海多是盐碱地,海风又大,怎么种?还要收税,以前就多有军户逃亡,但也能捕鱼过日。如今闹倭后收缴船只,没了活路逃的就多了。”
赵鼎明说着抚须片刻,目光沉在桌上彩鸟酒壶上,片刻后才说:“你若想在白石墩站稳脚,吃饱肚子,兄长这里有两条路子。”
赵期昌的确不清楚白石墩那边的地,还以为那边军户屯守百余年,最次也是薄田,没想到竟然是盐碱地,想想也正常,最靠近海边的火墩,周围的土地涨潮时自然被海水侵蚀,想不盐碱,都难。
理清思路,认识清楚局面,赵期昌放下筷子拱手:“还请兄长赐教。”
赵鼎明沉吟:“咱没什么见识,看的到路子也就那么一点。如今朝廷重桑,桑木耐盐碱,可以种。其次杏、梨、枣也可种来防风,白蜡、榆木、柳木也可以种在一些。边缘临海种这些树木,树下种苜蓿。这是咱开荒的法子,寻常作物种不了,这地才荒着。原来开好的军田,还是种植高粱吧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余下的在大堂,吃喝去吧。”
“恭送老爷,大房(三房)老爷。”
已经分流的两拨家丁抱拳行礼,赵鼎明引着赵期昌去后院赴私宴,却是长叹一声:“老三,这七丁二十口,就交给你了。”
赵期昌抿嘴点头,神情沉重:“大兄放心,咱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他们。不会坏了老赵家名声。”
他今天也是长见识了,交易人口的场面实在是让人心里复杂。
赵鼎明还是忍不住一叹:“没法子,家里地十二顷,店里买卖也不景气。白养着会将一家子拖垮,又不能不管他们的死活。反正,咱是交给你了,这睡觉也能踏实一点。”
家生子终究是一个问题,白手起家的人最缺的就是可靠忠心的家生子。如他这样家中产业不上不下,赶不上家生子的增长速度,只能把人放出去。
可现在,没有地的人,日子真过不下去。给别人当佃户,日子因为家生子的原因,也被人看作养不熟的白眼狼,也不好过。
把人交一部分到三房,赵鼎明也是没法子的法子,只希望祖宗庇佑,让这个小孽障在白石墩扎稳脚。只要扎稳了,他还要再分割十余户过去。
毕竟,年青一辈即将成婚,意味着家生子规模会平白翻两倍多。而他守着老本,真养不过来。这还没算他家稍稍外围的佃户,整体下来赵鼎明也就家丁三十户,加上佃户总共百余户的规模。
后院,赵鼎明的一大一小两名妾室对赵期昌施礼:“妾身拜见三房叔叔。”
终究是妾,赵期昌也只是拱拱手,随后是待嫁的芸娘上前施礼口呼叔父。
赵鼎明的正妻早亡,花钱为嫡子弄了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如今在北京城混。除了夭折的几个孩子与那个跳井的外,就剩下芸娘一个。感觉血脉单薄,几年前又纳了个妾。
后院主房,这是赵期昌记忆中第二次来,首次是跟着家里人来的。他记得很清楚,三房与大房老一辈似乎有冲突,但三房老一辈集体遇害,旧怨也就散了。
赵鼎明的妾室、女儿分别为赵期昌敬了一杯酒后,就去了屏风后面用餐。毕竟不是正室,若是正室在,也就能上厅堂用餐。
酒过三巡,赵鼎明开始做最后的嘱咐:“老三,如今你也算立业了。白石墩是什么样的地方,想来你也清楚。昨日戚掌印照顾你,许了你十顷军田。这东西不能当真,没用。”
赵期昌嚼着鲜嫩鱼肉,咽下:“兄长的意思是,军屯走不通?”
“其他地方可以,解宋营、刘家旺那一片行不通。沿海多是盐碱地,海风又大,怎么种?还要收税,以前就多有军户逃亡,但也能捕鱼过日。如今闹倭后收缴船只,没了活路逃的就多了。”
赵鼎明说着抚须片刻,目光沉在桌上彩鸟酒壶上,片刻后才说:“你若想在白石墩站稳脚,吃饱肚子,兄长这里有两条路子。”
赵期昌的确不清楚白石墩那边的地,还以为那边军户屯守百余年,最次也是薄田,没想到竟然是盐碱地,想想也正常,最靠近海边的火墩,周围的土地涨潮时自然被海水侵蚀,想不盐碱,都难。
理清思路,认识清楚局面,赵期昌放下筷子拱手:“还请兄长赐教。”
赵鼎明沉吟:“咱没什么见识,看的到路子也就那么一点。如今朝廷重桑,桑木耐盐碱,可以种。其次杏、梨、枣也可种来防风,白蜡、榆木、柳木也可以种在一些。边缘临海种这些树木,树下种苜蓿。这是咱开荒的法子,寻常作物种不了,这地才荒着。原来开好的军田,还是种植高粱吧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