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苏子烨来信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山寒老树枯,新雨晚秋来。
这一日,刘稻香正在灶屋里琢磨着做道叫“粉果”的小点心。
陈氏与张桂花正坐在台阶上绣花,顺带着逗逗刘稻香的两个弟弟。
“薛大婶,把这凉薯给剁碎了。”刘稻香正指挥着薛大婶在剁东西。
她嘴里的凉薯就是沙葛,是刘三贵去府城办事给带回来的,刘稻香瞧着这玩意儿就动了做粉果的心思。
昨儿才把晒好的饭米粒儿给磨成了粉,今儿正打算做粉果。
这时,听得陈氏欢快地叫喊道:“哎哟,老天总算开眼了,今儿下雨了呢!”
张桂花叹息道:“可惜来得有些晚了,如今下雨又有什么用?”
陈氏答道:“不晚,不晚,正好还能让地里的红薯们吃上一口水,再长长身子。”
如今已是十一月初了,天气越发的冷起来。
刘稻香听到她的声音,从灶屋门口探出头来,抬头看天,果真下起了麻麻细雨。
雨不是很大,早被晒得发白的院子地面,随着雨水的落下,带来一阵阵泥土的气息。
“外婆婆,咱家的红薯不是准备要挖出来了吗?”
陈氏笑着答道:“不急,这才十一月初呢,等到十一月底再挖也不迟,左右今年也就这点子事了。”
张桂花也跟着说道:“是呢,你外婆说了,正好十二月多给咱猪喂些红薯催膘。”
刘稻香娇笑道:“哎呀,外婆,娘,你们咋忘了,咱在村里还能收不少呢,放心吧,今年的猪肯定够肥。”
陈氏摸了摸刘稻香四弟刘智浩的小脑瓜子,笑道:“难怪,昨儿村里的郭老头非要我去他家拎些红薯回来,说是给咱家乖孙孙们吃呢,那玩意儿可补了,我琢磨着咱家的还没挖回来,便拎了些回来。”
刘稻香默了,她外婆婆是说吃红薯容易长肉吧!
“外婆婆,郭大爷肯定是急了,想早些把红薯挖出来呢。”她回头朝在灶屋里帮手的青梅喊道:“回头,你去郭大爷家跑一趟,说是咱家开始收红薯了,哪家想挖的,先来咱家登记一下,总得有个先后才不会乱。”
陈氏在外头喊道:“记得现挖现喂,不必急着一天挖完。”
刘稻香转念一想,如今已是十一月初,那些没有小绣娘的家里,肯定是着急挖红薯换钱。
“知道了,外婆婆,青梅,你回头再告诉大家,今年在咱家借的粮的,不用急着还,等下一年光景好些了,可以用红薯抵债。”
陈氏在外头听了唠叨了一句:“也亏得你们是养了这么多鸡和猪,不然光这个借法,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还得清呢!”
张桂花笑答:“娘,都是一个村子里的,这样的光景,咱家有些余粮,不能不借呢!”
她又想着,还真亏了自家二闺女当初坚持要喂这些小东西,不然,这些借粮的,估计很多都要成了烂帐。
刘稻香眼珠子一转,随即说道:“外婆婆,谁家没个困难的时候,再说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若真有那下三烂的不还,咱家就当是打发叫发子了。”
她其实是想借家中下人的口,告诉村民们。
古话说得好,升米恩,斗米仇。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山寒老树枯,新雨晚秋来。
这一日,刘稻香正在灶屋里琢磨着做道叫“粉果”的小点心。
陈氏与张桂花正坐在台阶上绣花,顺带着逗逗刘稻香的两个弟弟。
“薛大婶,把这凉薯给剁碎了。”刘稻香正指挥着薛大婶在剁东西。
她嘴里的凉薯就是沙葛,是刘三贵去府城办事给带回来的,刘稻香瞧着这玩意儿就动了做粉果的心思。
昨儿才把晒好的饭米粒儿给磨成了粉,今儿正打算做粉果。
这时,听得陈氏欢快地叫喊道:“哎哟,老天总算开眼了,今儿下雨了呢!”
张桂花叹息道:“可惜来得有些晚了,如今下雨又有什么用?”
陈氏答道:“不晚,不晚,正好还能让地里的红薯们吃上一口水,再长长身子。”
如今已是十一月初了,天气越发的冷起来。
刘稻香听到她的声音,从灶屋门口探出头来,抬头看天,果真下起了麻麻细雨。
雨不是很大,早被晒得发白的院子地面,随着雨水的落下,带来一阵阵泥土的气息。
“外婆婆,咱家的红薯不是准备要挖出来了吗?”
陈氏笑着答道:“不急,这才十一月初呢,等到十一月底再挖也不迟,左右今年也就这点子事了。”
张桂花也跟着说道:“是呢,你外婆说了,正好十二月多给咱猪喂些红薯催膘。”
刘稻香娇笑道:“哎呀,外婆,娘,你们咋忘了,咱在村里还能收不少呢,放心吧,今年的猪肯定够肥。”
陈氏摸了摸刘稻香四弟刘智浩的小脑瓜子,笑道:“难怪,昨儿村里的郭老头非要我去他家拎些红薯回来,说是给咱家乖孙孙们吃呢,那玩意儿可补了,我琢磨着咱家的还没挖回来,便拎了些回来。”
刘稻香默了,她外婆婆是说吃红薯容易长肉吧!
“外婆婆,郭大爷肯定是急了,想早些把红薯挖出来呢。”她回头朝在灶屋里帮手的青梅喊道:“回头,你去郭大爷家跑一趟,说是咱家开始收红薯了,哪家想挖的,先来咱家登记一下,总得有个先后才不会乱。”
陈氏在外头喊道:“记得现挖现喂,不必急着一天挖完。”
刘稻香转念一想,如今已是十一月初,那些没有小绣娘的家里,肯定是着急挖红薯换钱。
“知道了,外婆婆,青梅,你回头再告诉大家,今年在咱家借的粮的,不用急着还,等下一年光景好些了,可以用红薯抵债。”
陈氏在外头听了唠叨了一句:“也亏得你们是养了这么多鸡和猪,不然光这个借法,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还得清呢!”
张桂花笑答:“娘,都是一个村子里的,这样的光景,咱家有些余粮,不能不借呢!”
她又想着,还真亏了自家二闺女当初坚持要喂这些小东西,不然,这些借粮的,估计很多都要成了烂帐。
刘稻香眼珠子一转,随即说道:“外婆婆,谁家没个困难的时候,再说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若真有那下三烂的不还,咱家就当是打发叫发子了。”
她其实是想借家中下人的口,告诉村民们。
古话说得好,升米恩,斗米仇。
(本章未完,请翻页)